搜狐社区广告
> 新闻 > 青岛要闻

黄岛胶南“二合一”助力西海岸 带来新发展(图)

2012年12月03日08:39
来源:半岛网-半岛都市报
原标题 [“二合一”助力西海岸(图)]
1990年的香江路上,仅有一栋高层建筑华林大厦吕振西 摄。
1990年的香江路上,仅有一栋高层建筑华林大厦吕振西 摄。


  黄岛,历经沧桑变化,如今发展成西海岸繁花似锦的经济中心城市。可以说,黄岛的变迁史承载了太多关于西海岸的梦想。作为见证者与亲历者,原青岛市发区工委(黄岛区委)宣传部副部长、开发区文联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吕振西感慨万千。1989年,吕振西响应支援开发区建设的号召,来到开发区负责宣传工作 ,一干就是20多年,直到退休。12月2日,吕振西向记者讲述了黄岛区繁荣发展的整个历程。

  两区合一开启黄岛发展

  据黄岛史志记载,1984年10月20日,国务院批准在黄岛地域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,1985年3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。具体位置为准备新建的胶县至古镇铁路线以东,烟崮墩以西,前湾港以南,唐岛湾以北。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。吕振西介绍,当时是从黄岛区划出8平方公里,胶南县划出7平方公里,1986年3月成立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。

  “其实并不存在"黄岛开发区"这一行政概念。”吕振西说,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两区体制合一。“两区合并扩大了开发区的面积,便于区域发展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黄岛区迅速发展起来。”1996年4月,胶南市20个村划归黄岛区。到2011年,黄岛区的面积已达338平方公里,人口逾50万。

  大工地变成大商圈

  “我是1989年响应建设开发区的号召来的,是开发区第126个机关工作人员。当时,开发区工委宣传部就我一个人,整个工委的工作人员也不到20人。”吕振西说,1989年,吕振西来到开发区时,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是个“大工地”,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,更没有高楼大厦。说话间,吕振西拿出他1990年在香江路拍摄的照片给记者看:“现在的香江路原来叫长江路。香江路方圆两平方公里是当时最早开发的区域,主要是引进项目。现在的长江路利群及附近在当时都是厂房。1985年在香江路上建的华林大厦是开发区第一栋高层,有22层。”

  “现在的开发区有两大商圈,一个是香江路商圈,这也是开发区最早的商贸聚集区,另一个就是长江路商圈。”吕振西告诉记者,“如果拿青岛市区的商圈打比方,香江路商圈就像是台东商圈,而长江路商圈就好比是香港中路商圈。1997年,开发区管委斥巨资修复马濠运河遗址中段,并在运河东侧开建公园,长江路商圈的配套越来越完善。经过十年的发展,长江路商圈成为一个高档综合型商务中心。特别是在桥隧开通之后,开发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。”

  西海岸有着更大的发展雄心。西海岸要建设高端商业商贸核心区,打造西海岸的“陆家嘴”,也将成为山东首个CRBD(城市休闲商务区)。国际航运中心项目也应运而生,项目建成后,将填补青岛大通关的空白,辐射山东半岛。

  青岛港西移带来新发展

  在青岛市的发展历程中,港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黄岛区在其中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 。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、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徐伦成告诉记者,1973年建设的黄岛区油港码头最先是为了出口胜利油田的原油。而黄岛的油港就承担着出口原油的任务。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,原油转为进口。十一五期间,山东省在黄岛建设了一家年产超过 1000万吨的炼油厂,黄岛油港又承担起进口原油的职责。”徐伦成说。

  为谋求更大的发展,2002年,青岛港开始实施外贸集装箱的整体西移,将港口重心转移到了西海岸的前湾港,奠定了前湾港区作为青岛港综合运输核心枢纽的骨干地位。“目前,前湾港已成为青岛主港,主要负责进出口煤炭、铁矿石,以及集装箱进出港。”徐伦成说。到2011年,前湾港年吞吐量已达3亿吨,1000多万标准箱。

  未来的西海岸会是什么样?采访中,吕振西、徐伦成等人都充满期待……记者 赵丽云 刘家冕 李晓哲

搜狐青岛

客服热线:86-10-58511234

客服邮箱:kf@vip.sohu.com